【熱點新態勢】社會「復常」呼聲居高不下 三年抗疫最終何去何從?(新聞、職場、經濟)

香港三年抗疫付出慘重代價,2022年經濟瀕臨負增長邊緣,社會上不乏責備抗疫過於嚴苛的聲音,香港該如果選擇?

此前,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香港本財政年度恐將錄得1000億港元赤字(127.39億美元;897.83億元人民幣),並警告2022年香港經濟瀕臨負增長邊緣。

是的,香港與新冠疫情鬥爭了三年,儘管面臨醫務人員嚴重匱乏、抗疫條件、環境不佳的窘境,以及重症個案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港府堅持防疫。然而,三年的抗疫使香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經濟打壓是顯而易見的,香港賴以生存、引以為傲的旅遊業遭受重創,嚴苛的檢疫政策使得香港的投資環境一度陷入泥潭之中,營商環境達到前所未有的惡劣程度,投資者對香港失去信心,曾經傲視群雄的國際金融中心險些門可羅雀。

然而,抗疫對經濟的影響還不是最讓人頭痛的事,由於嚴格的檢疫政策、出入境政策,香港人才流失嚴重。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首次指出,兩年內,香港流動人口流失達14萬人。即使港府隨即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等計劃,但從前受到的創傷又怎麼會立即愈合?

充斥在港人眼中的戴口罩人群,商場、食肆門口隨處可見的溫度測量儀,任何公眾場所都會配備的「安心出行」場所碼,似乎都在向人們昭示,香港這座城市病了,病得形銷骨立。抗疫是取得一定成效了,可港人的心理健康卻比新冠疫情還要不樂觀,人心惶惶,上演「大逃殺」,迫不及待地想逃離這座城市。

社會上呼籲香港「恢復常態」的聲音震耳欲聾,響徹街頭巷尾。港府唯有後退一步,作出退讓,從「抗疫」轉為「防疫」。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則宣佈,由117日開始,鬆綁「4項防疫政策」,包含確診者隔離滿7天快篩陰可免除自主健康管理,確診同住接觸者一律改「07自主防疫」,取消3劑疫苗禁令,以及營業場所、公共場域不再強制量體溫等。都在說明港府面對呼聲已逐漸放寬檢疫政策。

然而,這些退步並不能讓部分人滿意,他們渴望香港可以恢復常態,其實,說白了即是想與新冠共存,持「躺平」態度,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挽救香港的經濟、環境、民生及市民心理健康。而香港目前確實有這樣的條件與新冠共存。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本港疫苗接種率普遍很高,加上輕症新冠個案並不會對公營醫療系統構成壓力,而病毒已在社區「根深柢固」且源頭不明,認為現時無必要繼續廣泛遏制傳播。

昨日(25日),一個主題為「西方商會對於施政報告的回應」的座談會上,多個國際商會呼籲香港要盡快取消防疫措施,認為人流、資訊、金融流通不自由等問題不利於香港保持競爭力和吸引海外人才。一邊是施政報告上聲稱要「搶人才」、「搶企業」,一邊是繼續實施嚴格防疫措施,二者之間實際上十分矛盾。

他們的態度很明確,香港不應該繼續嚴格抗疫。當然了,社會上並不是只有這一個聲音,早前香港紫荊研究院于曾於電話隨機訪問了1063名香港市民。結果顯示,67.9%的受訪市民認爲堅持“動態清零”更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憂慮香港壹旦錯誤選擇“與病毒共存”,疫情必然全面失控,700多萬名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將面臨嚴重威脅。社會上同樣不乏堅持嚴苛抗疫的聲音。

那麼究竟哪一種選擇才是正確的呢?我相信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如何抉擇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重申管控疫情需要全盤考慮,不能根據單一元素決定。大陸堅持「動態清零」的成功,以及國外選擇與疫情共存的可行,二者皆非完全適用於香港,該何去何從只能在試探中尋找答案,也許這樣的試探會讓香港繼續付出慘重代價,但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條適用於香港的路。

文字:編輯部

 

熱門文章:

【熱點新態勢】香港大風浪? 恒生指數跌千點 創金融海嘯以來最低(新聞、職場、經濟)

【個人管理】銷售必須掌握的五大原則 學會就終身受益

【職場智慧】甜言蜜語使人戒心下降 碰釘子的機會自然大幅提高

 

 

CoolJobzHRM 人才資源管理軟件

Grow Your Business 能做大你公司生意

立即登記 免費試用 Free Trial for Registration

【重新塑造你未來的工作事業 @ CoolJobz】

Only Knowledge-based & Innovative Careers Prevail in Our Risk Society

Join Us to Make a Difference~

只有知識型及創新工作事業能在風險社會存活

加入我們一起改變吧 ~

Location
Created/Updated
2022/10/26

More Interesting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