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要通識. 要懂全球政治經濟知識

沈旭暉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主理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是本港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國民族主義與外交、國際反恐、中美關係、香港涉外關係等。與此同時,他活躍於社交平台,與人們從生活談政治,亦是多份報紙雜誌的專欄作家。


 
沈旭暉(Simon)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主理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是本港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國民族主義與外交、國際反恐、中美關係、香港涉外關係等。與此同時,他活躍於社交平台,與人們從生活談政治,亦是多份報紙雜誌的專欄作家。

Part A


Part B

 
政治,對不少人來說,似是嚴肅的一課,與生活細節難以扯上關係。然而,Simon在訪問中表示,政治其實不遙遠,我們生活不少的方面都能跟政治聯繫上,強調「政治也能『Layman』。」
 
CoolJobz:你在大學的工作主要是甚麼?

Simon:我是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的課程主任,亦是校內與全球政治有關的科目的負責人。近日,由於準備推出新課程及科目,故需要籌備多方面的工作。例如一些講座,因為本港一直沒有這方面的課程,因此需要多推廣課程及科目,讓社會大眾對這科目有更多認知。
 
CoolJobz:你曾在外國留學,你覺得外國跟本港的教育有甚麼分別?你較喜歡哪地?


Simon:到外學留學前,我是在香港讀書的。之後在美國完成了學士課程,其後在英國攻讀PHD;不同階段的課程都不同,我不能就此作出比較。但是,個人而言,我較喜歡美國的模式。因為那裡的教育較全面,而且教授方式會從最廣泛的角度切入,再逐漸收窄範圍,讓學生能在獲取基礎知識後,才加以吸收更深入的知識。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模式及概念,對求學者更有利。例如,一個非牟利機的營運,當中也需要了解一些如何能在市場生存的知識,才可以讓其穩健生存。這些相通的概念透過跨學科學習模式便可得到。
 
CoolJobz:很多人都認為,追求更好的學術成就,都是想找好工,因此,修讀的科目跟事業掛鈎最有利。那你為什麼不從政?

Simon: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覺得讀甚麼專業,就要從事那範疇的工作,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當初,我選擇全球政治這一科目時,是基於對國際間的交流互動感到好奇,覺得那些關係很有趣,因此選擇了這個科目,沒有想過將來要從政。其實,很多現職人士,如投資顧問、市場銷售人員等,他們修讀的專業是歷史、文學等,跟其職業都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僱主還是會聘用他們。相反,若對某科目沒有興趣,卻為了生計或職業而修讀的話,這反而會苦了自己,成績的不會理想。對我來說,興趣跟工作是可以分開的。

CoolJobz: 在中大主理的碩士課程是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以「全球在地化的學習經驗」的口號,為什麼會有這個口號?

Simon:當初為了回應金融海嘯,因而策劃並成立這個課程。在金融海嘯出現前,沒有人會預料到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能如此密切,更不會意料到全球的經濟市場會因為世界某一個角落的經濟問題而令全球經濟出現衰退。因此,課程有了這個口號。
 
CoolJobz:為何選用「足球講政治」這種手法?

Simon:跟其他城市,如新加坡,香港人對「國際發展」的意識和關注比較低。那麼,如何提高人們的關注呢?我認為,政治不一定有文化的才可參與,或者有相關知識的人才會談論。政治與生活的關係其實很密切,不少的電影、漫畫、甚至歌曲,都會以政治為主題。所以,其實一般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而為了讓政治變得普及,找個切入點,深入淺出,這樣讓議題更容易「入屋」。
 
文:編輯部
 
Location
Created/Updated
2014/08/21

More Interesting Contents...